恭喜黃雅君博士以「推動幼兒健康活躍生活:建立與評估健康行為報告卡」項目獲「研資局研究學者」獎項
2023.11.29
[星島日報]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 / 研資局研究學者計劃 支援高等教育研究 培養年輕研發人才
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(下稱教資會)轄下的研究資助局(下稱研資局)近年設立「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」及「研資局研究學者計劃」,為正教授級及副教授級學者提供教學及行政職務方面的支援,鼓勵他們專注投入研究工作,開發新科技、新技術幫助人類了解世界,並協助解決社會發展伴隨的問題,令生活變得更便捷,亦讓社會更能達至可持續發展。
研資局已於11月2日舉行頒獎典禮,表揚來自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中,取得卓越研究成果和對高等教育界作重大貢獻的學者。其中第四屆「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計劃」及「研資局研究學者計劃」共有20名得獎者。
發放研究經費
培育新一代研究專才
研資局於2019年同步推出這兩項計劃,涵蓋所有學科。透過每年分別頒發10個獎項,為香港高等教育界學者提供支援,讓他們能專注於研究及發展工作,同時鼓勵研究人才於香港發展。2023/24年度(第四屆)的得獎者分別獲冠予「研資局高級研究學者」及「研資局研究學者」名銜,其所屬大學可獲發放為期五年的經費,分別約為$780萬元及$520萬元。
計劃經費可用於聘任替假老師及支付研究項目開支,包括聘任研究人員、購置器材設備、公幹旅費、膳宿津貼及發表研究成果的費用等。得獎者同時可於資助期內,指導及培訓研究生及年輕研究人員,透過參與相關研究項目而累積研究經驗,從而讓他們成長為研究界新晉。

香港浸會大學 體育、運動及健康學系
「推動幼兒健康活躍生活:建立與評估健康行為報告卡」
幼兒的成長健康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。因此,香港浸會大學體育、運動及健康學系副教授黃雅君博士研究「推動幼兒健康活躍生活:建立與評估健康行為報告卡」,評估五歲及以下幼兒二十四小時的行為習慣。
報告卡以實證為本 倡議幼兒健康生活習慣
黃博士提出與香港本地各組織的研究調查進行合作,項目將過往的兒童青少年報告卡推廣至五歲以下的幼兒,並首次針對二十四小時的行為習慣,包括體力活動、靜態行為、屏幕時間和睡眠及家庭環境、家長影響等因素而進行評估,以推動及倡議幼兒的健康生活習慣。
研究以實證為本,收集已發表文獻、政府部門的報告、香港本地各組織及院校的調查等,然後評估資料是否具代表性、客觀及適合作為其中參考的樣本。黃博士舉例,團隊會以世界?生組織的指南為基準,再評估香港的幼童有多少能達到世?的水平,並參照報告卡內的等級釐定方案以作出評分。
黃博士表示:「根據報告卡的評分,我們可加強了解香港幼兒在健康指標上做得是否足夠,若有不足又應如何改善情況,亦可能反映香港社會對這方面的了解及關注度有待加強。」
報告卡有助制訂政策 並作指標供外地參考
黃博士希望項目能幫助本港政府部門及各機構,針對香港幼兒的健康發展情況制訂相關政策。她補充:「我曾參與研究的項目『健康活力兒童環球聯盟』所創立的知識轉移模型,在過去幾年中包括香港在內已有近六十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採用,為相關地區的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相關指標建立報告卡。各地區之間可互相對照及參考,並從中學習及交流,亦可合力推動全球關注及提倡健康生活,互相合作並影響。」
累積交流經驗 培訓研究界新晉
這個知識轉移項目集合黃博士過去五到八年相關研究項目的經驗,因此黃博士希望在進行研究同時能培育後晉,透過項目獎金能邀請更多博士後、博士研究生及研究助理參與,並讓他們有外地交流/受訓及學習相關知識的機會。另外,身為女性學者,黃博士深明女性具細心、專注的特質,非常適合從事研究相關工作,「事實上,我身邊認識的博士研究生以女性為多。」黃博士認為要懂得「取法於上,僅得為中。取法於中,故為其下」的道理。她寄語年輕研究學者:「將目標訂立得高,雖然最後未必一定能達到,但視為努力的一個方向,定能有不錯的成績。」

